毕业生离校,高校就业服务不能离线
【资料图】
持续关注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创造条件帮助他们有业就、就好业,是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任务要求的重要举措。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重中之重。稳就业、促就业工作丝毫不能松懈,须确保就业服务始终在线。值得指出的是,高质量就业是一个结构化的概念,不同条件的毕业生对就业的需求亦不同。这也意味着,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须强化精准思维,坚持做在日常、具体到人,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与帮扶,真正助力学生走好人生成长的这关键一步。
首先,严格实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形成全员抓就业、促就业的格局与氛围,为推进就业相关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强化开源拓岗,不断增加优质岗位供给。
就业服务如何精准?就摸清就业需求来说,高校可组织专门力量设置“职业指导简历实验室”,通过“专家坐诊”接单,为毕业生提供“一对一”服务,通过优化完善毕业生的简历等,吸引用人单位关注度,以提高求职成功率。此外,通过举办研讨会等增加师生交流,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和精准疏导。在供需匹配环节,高校可通过访企拓岗、引企入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应聘指导和择业引导,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牵线搭桥。同时,巧用新媒体打好就业“突围战”,通过开展“主播带岗云接力”等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精准求职就业信息。加强家校联系与沟通,也有助于更好把握学生多方面的情况,更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就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有残疾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有突发情况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以及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毕业生等这些特殊群体,要重点关注,给予精准帮扶。应实施“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及时发放就业补助,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就业兜底帮扶。对他们的帮扶,也是对他们背后一个个困难家庭的纾困与托举。
(摘编自6月30日《光明日报》文/徐吉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