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证Biotech历劫:对MAH的“7·22风暴”已在路上!
此次针对MAH监管工作的征求意见,与2015年临床试验自查核查的开展,有类似的解决问题路径。这意味着药监系统要对上市许可持有人,尤其是B证持有者,展开类似于2015年临床试验的“7·22”自查核查了。
对要求生物制品MAH自建产能的讨论,在流言与真相掺杂中,又持续了一周。
医药人焦灼等待着正式版文件这颗悬垂的“靴子”落地。这期间,药监局也没闲着,据业内人士透露,药监局相关部门正密集在各地征求意见。当然,此举也可以理解是, 所有“大工程”开始前的行业“吹风”。
【资料图】
MAH自查检查风暴正在酝酿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向来的特征是,在政策松动与严格的切换间,实现增长速度快与慢的变更。
在药审改革启动后,以及新版《药品管理法》明确MAH制度以来,中国医药创新蓬勃发展,中国创新药在研品数量在全球贡献率已经达到13.9%。
加速度的发展,也让问题更快地暴露。
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发布后,产业界认为这是药监系统对过往审评、审批政策“回头看”的集大成者,为创新药企研发立项、避免内卷提了醒。
而此次“关于加强对委托生产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监管工作的通知”的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则像是药监系统对MAH制度运行以来, 为药企更加重视生产质量安全,健全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做了一次提前警告。
MAH制度下,持有人证件分为4类:ABCD。A证为自持自产,即药品批文持有者也是药品生产者;B证为批文持有者用委托生产的方式完成药品生产;C证为仅接受加工药品生产企业,即生产受托方;D证为原料药生产企业。
这一周来,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MAH专委会主任委员谭勇也在与会员企业针对提升MAH质量管理能力进行持续交流,他认为, 讨论自建生产的背后是质量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这次征求意见里很明确提出来: 强化对持有人的监督检查,对照《持有人监督管理规定》开展全面自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关键岗位人员,梳理明确责任清单,建立覆盖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这让人联想到2015年临床试验自查核查,显然当下生产质量问题远没有到当初临床试验问题引发关注,但监管提前预警十分必要。
2015年7月22日,所有医药人对这一天记忆犹新。彼时的CFDA发布《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号)》,开启了一场为时两年的临床数据质量“纠察”运动。
这场浩浩汤汤的产业集体超强度补课,事后被药监审核查验部门时任领导形容为中国5000家5000多家药企的“二次革命”。 众所周知,药审改革开始前,人手不足、理念陈昧、临床审评慢、挤压成山。 “7·22”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一箭多雕,用雷霆之势,一改过去各种顽疾。
虽在整个执行过程中,一度被产业界称为是“7·22惨案”,但回头来看,也正是有此一役,审评审批加快、临床数据质量提升、企业创新意愿增强,才真正开始了中国新药创新的大时代。
彼时,中国医药产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制药大国。产业发展至此,大国的目标已经阶段性实现,中国医药创新在全球中的位置,从第一梯队迈入到第二梯队。我们现在的目标是,要从制药大国变为制药强国。
在2021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副局长徐景和表示,“纵观世界,成为制药强国应当至少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是显著的制度优势,二是优秀的产业群体,三是卓越的创新能力,四是完善的监管体系,五是重大的国际影响。”
从以上5个角度看,中国医药产业在研发层面建树颇丰,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研发的Car-T成功出海,众多中国本土创新药以高额首付款授权给海外MNC。
就像政策的自然推进,当讨论的现实基础从制药大国转到制药强国的频道,监管议题开始关注到以药品生产、使用、药物警戒等环节为主的药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上了。
这里面确实有诸多问题,尤其是持B证的企业,若再将范围缩小的话,则是持有B证的生物制品持有人。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审评中心张书卉在一篇名为《B类药品生产许可证核发检查常见问题分析》的文章中写到,在江苏省对受理的31家研发机构的 B 类药品生产许可证核发申请时共发现91项问题, 主要集中在“研发机构型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本身存在商业化生产经验少、委托生产管理能力不足、质量意识淡薄等”,“对于履行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尚存在差距。”
“化药风险相对比较容易控制”,上述专家告诉E药经理人,他就曾经碰到过一家Biotech,产品已经获批了,才开始招募质量管理负责人,“试问,这种甩手掌柜,怎么能让监管者放心,你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做到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据悉,目前中国B证持有人为850家左右。
按照此前在业界讨论的征求意见,对上市许可持有人的监管工作的逻辑思路,亦与“7·22”临床试验自查核查相类似。
一方面企业开展全方面自查,自查要点包括企业组织机构,关键岗位人员,责任清单,覆盖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风险评估。
一方面由各省药监部门主导,对辖区内上市许可持有人开展全覆盖专项检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限期整改,发展安全隐患的及时进行风险管控,发现违法违规的严肃查出。“虽然没有明确严肃查出,‘严’的尺度是什么,但曾经主导过‘7·22’的药监局,会不会直接吊销企业的持证人资格,还有待观察。”上述专家表示。
不过,从4月10日,甘肃省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加强落实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上市后研究和上市后评价主体责任的通知》中提及的情况来看, 该省的做法是对履行相关工作不到位的持有人,不再对其药品批文进行再注册。
向左走 向右走
虽然没有医药人会因为监管升级而带来的要求提升心怀委屈, 但经历过跌宕起伏近40多年药政演变的医药“老炮儿”们,还是在这份充满“悬疑”的征求意见中,读出了“微妙”的监管取向: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政策研究有时候像是一门“玄学”,就像这两年来,有药企注册负责人“吐槽”的那样,跟药审部门的老师们沟通,越来越考验企业的参透力和领悟力。
这次征求意见,对行业触动第二大的是这句话:除疫苗、血液制品以外的其他生物制品、多组分生化药、中药注射剂,持有人应当具备自行生产能力。
在讨论甚嚣尘上中,行业人基本达成一致,希望这句话能调整。 “明显跟上位法不一致,而且在药监局一直强调科学监管的语境里,不会开政策‘倒车’。” 一位关注MAH制度建设的行业人士表示。
但这句话的出现已经表明了很多。“算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中,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再次展现吧”,这位与药监相关人员对此有多次交流的行业界人士表示,理解国家药监部门的担心,因为据他所知, 各省份对B证持有人的申请审核,标准不一,松紧各异,“这会造成巨大的监管漏洞”。
他分析,之后对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资质审核会趋严,从入口上做好把关。此外,是否会要求生物制品企业需要有A证,验证完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能力后,再申请B证,还是怎样的方向, “说不好,阶段性的监管挑战,以问题为导向,是需要的。” 但他认为这需要监管部门、政策专家、产业界人士共议解决方案。
不过,在存量严检查、增量严准入的“双严”取向里,最难熬的就是那些正在经历资本寒冬,还未有产品上市的Biotech们。
该怎么办?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以将产品“卖给”有能成力与实力构建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的大药厂,“整合资源,提高行业集中度。让擅长科研的科学家们专心做研发,把剩下的交给有能力的企业来做,这其实也是一直以来国家政策主导的方向”。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卖给谁?谁会买?”这一疑问提出者的理由是,“在寒冬下,等着卖厂、卖产品的Biotech有很多,能卖出去的就大家知道的那几个”,原因在于,“你细数数,年利润超5亿,营收超30亿元的制药企业有几个?”
不管怎样,挑战总要克服,难关总得渡过。
一位曾经把这个征求意见当成“假消息”的创新药企一把手告诉E药经理人,随着后续业界对此问题的探讨逐步深入,他突然意识到, 监管部门把这份明显有着矛盾与争议的内容拿出来征求意见,有可能背后的考量包括了给所有MAH“提示风险,敲响警钟”。
虽然征求意见最终是否修改?修改成什么样子?这些修改是否符合行业预期?都仍存在不确定性,但Biotech们对自身药品全生命周期质量体系管理能力的建设确实都重视起来了。一家创新药企的HR透露,老板让她开始物色药物警戒负责人了。
标签: